當我們在為小朋友做健康評估,測量身高體重時,經常會聽到家長有以下的反應:
- 怎麼兩個月只有增加200公克?
- 她的身高百分位一直都在 50,怎麼都不會上昇到85呢?
- 怎麼寶寶的生長曲線從出生到現在都是最底下那一條吔 ?!
用心的家長們多半很關切,寶寶的生長是否正常;越來越多人也知道“生長曲線”這件事,只是正確認識 “生長曲線” 的家長卻是不多!
(請爸爸媽媽們將寶寶手冊拿出來,繼續往下讀....)
在寶寶健康手冊裡,有三個生長曲線圖,分別是身高、體重、頭圍。圖表上有綠橙紅色五條曲線,分別代表第97,85,50,15,3百分位。
許多家長以為百分位越高越好,其實最標準的是第50百分位,它代表同一年齡層的平均值或中間值;最適當的體位應該是身高、體重、頭圍三者都在第50百分位。
而,第97百分位以上代表同年齡層的最高三名,第3百分位以下則代表同年齡層的最低三名;涵蓋在第 3~97百分位中間的大多數,都可認定為正常。
每一個寶寶出生時,我們就可依它的 [身高、體重、頭圍] 分別點出它的百分位;一般而言,這孩子就會以這最開始的百分位為參考點,順著同一百分位曲線長大。
舉例來說,若寶寶出生時的身高為第15百分位,六個月時身高也在第15百分位附近;這樣,我們就會説寶寶的長高速度是正常的。在健康的狀態下,它不會從第15百分位跳到50百分位,更不應該跑到第85百分位的。
另外,若仔細看曲線圖,我們會發現在不同年齡區間,曲線的傾斜度是不一樣的。例如,體重曲線從出生到週歲這段期間,斜率特別陡,但週歲到兩歲之間就平緩許多;這代表,正常寶寶第一年體重增加很快,第二年就會慢下來。不明白這個自然生理現象,許多爸媽發現週歲過後體重增加變慢,就產生不必要的擔心。
在討論生長曲線之同時,還需要知道這些寶寶的身高體重資料常出現 “測量誤差”; 誤差可以來自:
1.測量時動作不夠嚴謹(測量動作不確實)
2.測量者誤差(不同人測量)
3.測量器誤差(不同器具測量)
4.記錄誤差(記錄錯誤)。
所以,若發現身高體重沒有明顯増加,建議家長們無需過度焦慮,過些時候再測量一次,然後請醫師判讀,才是聰明父母親!
有關寶寶生長發育的細節,其實是有點專業,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明清楚,若家長們有疑問,還是直接請教小兒科醫師才好!